当前的位置: 客车导购> 政策法规> 探析校车准入标准降低的背后

探析校车准入标准降低的背后

发布时间:2012-08-10 10:29:20 来源:客车网

  2012年7月4日,工信部公布了《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》(简称“准入规则”),已经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这是我国继施行《校车安全管理条例》、《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》、《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》等“校车新国标”之后,特针对校车安全制订的又一配套法规。


  根据《准入规则》,凡具有《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内整车类客车或改装类客车生产资质,且前3年的客车(含底盘)产销量累计不低于3000辆,或者大中型客车(含底盘)产销量累计不低于1000辆,以及具备专用校车产品设计、生产、营销、售后服务能力,以及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的均可申请从事校车生产。依此,达到准入门槛的企业由《准入规则》草案的约20家翻番增至40家左右,但当前国内200余家客车生产企业中的逾八成仍被卡在了门槛之外。


  正因如此,这份煞费苦心的《准入规则》一经正式公布,便在业界引来一阵挞伐和争议。有观点认为:“保证校车质量和安全的关键,不在准入门槛,而在于建立一种规范、可行的监管机制。”;也有舆论声称:“《准入规则》‘心太软’。”;还有声音质疑:“该《准入规则》门槛太低,未来将形同虚设,只能成为产业政策墙上的一种摆设。”


  其实,自工信部公布《准入规则》征求意见稿以来,诸如此类的声音便连绵不断。那么,有关校车生产的《准入规则》到底该不该制定?门槛到底多高才最符合我国校车发展的时代要求?我们该如何理性、平和地来探析和看待该《准入规则》的正式施行呢?


  学者观点:没有标准,就不成方圆!


  没有标准,就不成方圆!制订和施行符合我国国情的“校车生产准入规则”,这既是我国对英美国家校车发展成功经验的有益借鉴,也是对规范发展我国校车市场的行业共识。


  “如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上市公司一样,校车也不应该是所有企业都能造的。”这是武汉市洪山区政协委员、湖北灵均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郑青松在“2012(首届)中国校车发展研讨会”上发表的个人观点。


  在随后的多个场合,他进一步强调指出:“能生产校车的企业,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,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性,还能在运营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,总不可能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来生产校车吧。”
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亦持相近看法,并强调指出:“建立校车准入制度,目的是在确保校车质量需要的同时,防止所有的客车企业盲目地、‘一窝蜂’式地进入这个市场,造成资源浪费和技术品质参差不齐。”


  如今,他们的观点,已经被具体落实到产业政策上。随着《准入规则》的正式实施,必将进一步规范我国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,维护专用校车产品市场竞争秩序,保证专用校车生产一致性,提高专用校车产品安全性能。


    专家看法:10家,最能保证竞争强度


  制订和施行校车生产准入标准本无可厚非,但相对于《草案》,已经施行的《准入规则》,申请和取得校车生产资质的门槛大大降低,尤其是专用改装企业也被纳入进了校车生产的行列中,能拿到入场券的企业大大增加。


  对此,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表示:“新的准入管理规则对校车生产企业数量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。如今,美国的校车规模达60万辆左右,专业的校车生产企业仅4-5家。中国的校车行业如果想良性发展,专业校车生产企业应该控制在10家左右。”


  其实,目前我国客车和校车市场的发展现状,也非常契合贾新光的观点。国内具有资质生产客车的企业达98家,但产量能达到一定规模的却很少。前十家企业占据了中国整个客车市场65%以上的份额,而校车市场销量较高的前6家企业集中度高达81.5%。因此,维持10家左右的校车生产企业,较能保证我国校车市场的竞争强度。


 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是最能理解《准入规则》制订者的人,他认为:“校车生产不应将改装车企排除在外,因为宇通、长安等大型、主流客车企业也都是从生产专用改装车发展而来的;门槛的降低,竞争范围的扩大将更有助于保持校车产业的灵活发展,避免校车市场垄断局面的出现;即使生产校车的门槛再低,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仍不会因此发生改变。”


  不过,佘振清在理解《准入规则》制订者苦衷的同时,亦对《准入规则》的施行提出了诸多忧虑。由于准入门槛的降低,将导致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国校车市场的争夺战中来。但因其在质量控制、产品研发、生产能力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,售后服务难以保障,其生产的校车,在未来使用过程中或会出现各种不安全隐患;这种先粗放式发展,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或将给未来市场埋下“苦果”。


  “准入标准降低,进入市场的企业太多也将给监管带来困难,不达标、不符合专用校车标准的产品很容易混入市场,进而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。”一位不愿署名的业界人士如此表示。

分享到:
感谢您的建议和支持,我们会尽快回复您!
最新资讯
热销车型 换一批
客车品牌